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,“張江”是承擔建設任務重要載體,是最頻繁被討論的熱詞之一,被賦予多重含義。提起產業地產行業,誰也不能否認張江園的江湖地位,業內素有“北有中關村,南有張江園”的說法。在與各方溝通中,常常由于對“張江”含義界定不清,引發諸多誤會。雖然都簡稱“張江”,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、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,上海市張江高新區管委會,哪個是大張江、哪些是小張江?大張江包括哪些園區?與張江上海又是什么關系?
本文將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,帶大家全面了解“張江”。
一.空間維度
從地域上來看得話,張江可以分為大張江,泛張江和核心張江。
大張江:紫竹+22園
“大張江”,目前有“一區二十二園”,再加紫竹高新區,覆蓋上海所有行政區,在17個區縣,面積達到了531平方公里。其中,二十二園按照擴張順序排列分別是:張江核心園、漕河涇園、閘北園、青浦園、嘉定園、金橋園、楊浦園、徐匯園、長寧園、虹口園、松江園、閔行(莘莊)園、普陀園、奉賢園、金山園、崇明園、臨港園、陸家嘴園、寶山園、黃浦園、靜安園和世博園。
“大張江”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,是在2011年后,國務院批準了“上海張江高新區”建設“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”。上海將虹口、徐匯、長寧、松江和閔行5個園,也納入“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”,形成“一區十二園”的“大張江”范疇。2013年,又將奉賢、普陀、金山、陸家嘴、臨港、崇明六園并入,一區十八園格局形成。到了2014年,“大張江”已逐漸形成一區二十二園及紫竹高新區的新格局,“張江模式”已輻射上海市所有行政區。
小張江(核心張江):張江園+康橋+醫學園
上海3月19日頒布的張江國家自主示范區(大張江)方案的首要重點,即建成一個綜合性“國家科學中心”和若干重大創新功能型平臺,形成科技創新功能集聚的的張江科技城。這個“國家科學中心”,將落在“小張江”。
按照“張江在線”官方網站介紹,張江高科技園區管委會(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,即小張江),協調服務面積約75平方公里,包括張江園區、康橋工業區、國際醫學園區。其中,張江園區,又包括張江核心區、張江南區、銀行卡產業園、醫療器械園、光電子產業園。
“小張江”的目標仍然是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策源地。
“泛張江”是涉及浙江、甚至延伸海外的張江園區
二.時間維度
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開園,同年,張江高科技園區與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并稱為“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”,簡稱“上海高新區”,“一區二園”格局形成。一方面承擔著建設浦東的重任,另一方面也帶有和北京中關村一較高下的意味;與此同時張江集團成立,原名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,統一負責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土地成片開發、市政基礎設施建設、 高新技術轉讓及綜合經營,開發需要投資,政府拿不出錢,每家開發公司配備一個融資平臺,市場化的拿到啟動資金,于是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張江高科)于1996年4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,系采用公開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制上市公司,是浦東國資委下面負責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建設的唯一上市平臺。2002年,張江園區管理委員會的前身——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辦公室正式分立,并第一次與張江集團分開辦公。其職責是實施對區域內社會投資項目的審批和管理、履行政府服務和監督的職能。
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公司成立時,張江高科只是上海市郊的一片荒地。政府政策引導是其能成立并發展的最重要原因,發展過程中,張江高科在主體定位不變的前提下,進行了若干次轉型,包括重點扶持企業的類別、園區運營方式等。
從股權結構來看,早期張江集團對張江高科是百分百控股,張江園的開發建設業務主要是由張江集團負責,到2015年,張江集團對張江高科依舊是絕對控股;但是張江高科在業務層面已然開始獨立,并且張江高科的實際控制人是浦東國資委。
2006年,提出“一體兩翼”戰略,以開發運營、服務集成和產業投資為三大主線;2014年,葛培健來到張江高科,以科技投行作為戰略發展方向,推出“新三商”戰略,提出做產業客戶的“時間合伙人”,定位于做創業服務業集成商,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;零星的企業直投并成功退出,讓張江高科發展“科技企業孵化”可以成為新的盈利點。其利潤率遠超物業銷售和園區運營。憑借對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產業的深刻理解、張江科技園區的品牌影響力、園區內龐大的高新科技企業數量,張江高科于2014年正式將自己重新定位為“科技投行”。此時“大張江”已逐漸形成一區二十二園及紫竹高新區的新格局,“張江模式”已輻射上海市所有行政區。2016年,更是迎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、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“雙自聯動、三區聯動”的大好局面,成為科技創新、模式創新、轉化創新的集聚高地;2017年,94平方公里《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》的出爐,則為張江高科未來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空間,提出了新使命。
三.展望未來
張江的創投實力體現資金、經驗、資源、團隊,這些在全國的創投公司中無出其右。在吸取以前的經驗后,張江的創投已經開始為公司帶來讓人驚喜的爆利,大家有目共睹。并且這種驚喜完全有可能成為常態。因為,別的創投公司僅僅是孵化器,而張江不僅是孵化器,更是養殖場,憑借張江的經驗和實力一定會不斷得到會下金蛋的母雞。
張江實質上是核心區域開發已經完畢,所剩待開發土地基本沒有。考慮到康橋板塊和國際醫學園區板塊雖然劃入張江范圍,但實質業務仍然由康橋集團和國際醫學園區集團獨立運行,因此張江后續的發展幾乎已經到了無地可開的局面。
張江毫無疑問已經成了產業發展的代名詞,九個國家級重大產業實驗室分布在張江;生物醫藥產業,集成電路產業,軟件和信息化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依然是張江拿得出手四塊好牌。但是也要承認,張江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,包括大學整建制的搬遷,研發機構的歷史性選址機遇期以及所產生的人才集聚效果等等,這些因素都成了張江難以在外地復制的重要原因。
同時,缺乏住宅搭配,對張江的經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,沒有選擇的賣出物業對于后續的開發運營帶來了無數難題。對于在張江工作的人來說,也缺乏足夠的居住配套。只發展產業,對于張江到底是福是禍,答案就等待時間為我們揭曉了。
對于企業而言,學習張江,并不是學習張江的創投模式,那是張江高科的產業資源。真正可以學的是政策和小的細節,如引入高校,對接企業,對接平臺,提高人才領先程度,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和人才培養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