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
歷史沿革
1984年建區,1988年成為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1991年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。
2003年設立上海漕河涇(浦江)出口加工區,2004年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。
2015年被稱為科創漕河涇元年,2023年迎來建區40周年。
園區布局
跨區布局,覆蓋寶山、楊浦、嘉定、虹口、普陀、靜安、青浦、黃浦、浦東、徐匯、松江等區域。
園區包括本部、梅隴科技綠洲、北楊人工智能小鎮等多個載體。
園區載體
公園式科創載體,集商業、辦公等復合功能于一體。
采用英國阿靈頓園區設計理念,綠化率高,容積率低,形成花園式科技園區。
總用地面積63萬方,總建筑面積107萬方。
主要經濟數據
企業15000+家,從業人員31萬+人,內資上市公司150+家。
園區企業營業收入6600億元,稅收總額270億元。
擁有35家國家“專精特新”小巨人企業,每萬人發明專利498件。
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50+個,高新技術企業1000+家。
外資企業
外資企業736家,其中規上企業264家。
年營收1255億元,占園區總營收的23%,進出口總額31.1億美元。
實到外資8.9億美元,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0家,研發中心31家。
代表性企業包括雅詩蘭黛、微軟、花王等。
集成電路產業
年營收420億元,占全市12.6%。
集中在存儲芯片、車規級芯片生產領域。
培育上市IC企業包括東軟載波、貝嶺股份等。
芯片制造企業有積塔半導體、先進半導體等。
人工智能產業
產業規模超1000億,人工智能企業1600家。
與320多家智能企業搭建生態網絡。
重點企業集聚全市大模型備案。
組織網絡包括奇績創壇、上海創智學院等。
生物醫藥產業
生物醫藥企業500家+,外資企業56家。
年營收10億元,規上企業年營收155億元。
資源集聚于“臨港實驗室”。
本土全球企業包括Henlius、KHB等。
國家戰略科技力量
上海創智學院,2024年9月開學,培養博士生1500人。
臨港實驗室,2021年成立,生物醫藥+腦科學底層創新。
瀘港科創生態圈,2025年9月開園,聚焦人工智能、生命科學、微電子。
香港大學智能計算研究院,聚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。
高質量孵化器
奇績創壇,鏈接全球頂尖科學家,聚焦算力聚合大模型。
模速空間,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態社區。
匯聚頂科人才
成立戰略發展咨詢委員會,打造科創策源高地。
推出“筑漕引航”科學家計劃,導入頂尖科學家導師團隊。
社群鏈接
“科創漕河涇”年度活動,全球400+場次。
服務體系
科創策源、產業配套、基礎設施服務大循環。
產業配套服務包括檢驗檢測、知識產權。
人才服務涵蓋人才公寓、新型研發機構。
物業服務涉及餐飲配套、健康醫療等。
園區活動豐富多彩,包括體育攝影大賽、書畫展等。